1982年5月2日当地时间下午,英国皇家海军攻击型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正在合恩角以东大约230英里的南大西洋海域潜航。这艘全长86.9米的核潜艇水下排水量为4900吨,水下最大航速超过28节,装有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鱼雷和“捕鲸叉”反舰导弹,备弹26枚。
该艇的设计初衷是用来对抗苏联海军的水下战舰,而此时它的目标,却是一艘已经有了44年舰龄、经历过珍珠港事变的美制老式战舰——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轻巡洋舰。这艘万吨级战舰上的阿军官兵这时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军舰离生命的终点,已是近在咫尺了。
序幕
所有的一切是从一个月之前开始的。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出动近1000人的部队,以突袭行动,在距离本土大约300英里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登陆。该岛被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有大约1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员、皇家海军水兵和当地辅助人员驻守。寡不敌众的英国人很快就被优势敌军压倒,不得不放下了武器。就在同一天,英国内阁闻讯后当即下令组建一支海军特混舰队,夺回马岛。
阿根廷方面没有就此罢手。4月3日,阿根廷海军陆战队在马岛东南约800英里的南乔治亚岛登陆,经过短暂交火后击败了驻守此地的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排,占领全岛。当天,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向外界宣布,向马岛海域派遣特混舰队。4月7日,英国政府对外宣告,将以马岛为中心、半径200海里内的海域划为海上禁区,并于4月12日起生效。生效后任何进入禁区的阿根廷船只都将受到不加警告的攻击。
调兵遣将
还在阿军夺取马岛的前一天,即4月1日,英国海军已派遣两艘“快速”级攻击型核潜艇“斯巴达”号和“辉煌”号前往南大西洋。三天后,“丘吉尔”级(该级原为‘勇士’级艇的第二批次,但在1979年8月被官方正式确认为独立的一级)攻击型核潜艇“征服者”号也奉命从苏格兰的法斯莱恩基地起航,奔赴马岛海域。4月10日,三艘核潜艇都接到了命令,进入马岛周边海域巡逻,切实控制海上禁区。
至四月底,英阿双方都在忙着调动部署本国的军事力量。4月17日,阿根廷海军的主力水面战斗舰艇——英制“五月二十五日”号轻型航空母舰和美制“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轻巡洋舰及其护航舰艇奉命出动,开赴马岛海域。
4月25日,双方爆发了第一次海上战斗。英国海军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重创了阿根廷潜艇“圣塔菲”号。阿方艇长指挥潜艇搁浅后下令弃艇。随后他们就和南乔治亚岛上的阿海军陆战队员一起向登陆的英军投降了。
4月28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在两天之后,升级海上禁区的禁航措施,任何进入禁区的飞机和舰船,不论国籍,都将受到不加警告的攻击。4月30日,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两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英国海军特混舰队(代号TG317.8)在马岛以东30至50海里水域部署完毕。两艘航母上共搭载有20架“海鹞”战斗机和30架“海王”直升机。护航舰艇包括“郡”级驱逐舰“格拉摩根”号,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考文垂”号、“格拉斯哥”号,21型护卫舰“箭”号、“敏捷”号、“羚羊”号,22型护卫舰“大刀”号,12型护卫舰“雅茅斯”号。
当天,“斯巴达”号和“辉煌”号核潜艇位于马岛以北水域,而“征服者”号则处于马岛南面。此时“征服者”号已经发现了阿根廷海军轻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及其护航舰艇的行踪,并一直保持着跟踪和监视。按照英国海军制定的计划,夺回马岛的作战将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强化对马岛的封锁。这一任务主要由核潜艇来执行,必要时也会动用部分航空兵力以及水面舰艇。
也就在4月30日这天,阿根廷海军完成了自己的战斗部署。参与保卫马岛作战的海军舰只统一编入TG79特混舰队。特混舰队下辖三个战斗群:TG79. 1战斗群部署在马岛西北、海上禁区以外大约90海里的水域,核心是搭载有8架A-4P“天鹰”攻击机、6架S-2E“追踪者”反潜侦察机和5架直升机的旗舰“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
为其护航的为4艘驱逐舰,包括“派准将”号(舷号D27)、“塞吉”号(舷号D25)、“大力神”号(舷号D1)、“圣三一”号(舷号D2)。这四艘驱逐舰中,前两艘是1972-73年间从美国获得的旧舰,前身分别为“基林”级“帕金斯”号(DD-877)和“艾伦.萨姆纳”级“汉克”号(DD-702)。前者在六十年代初期接受过美海军“舰队复原和现代化”(FRAM)项目的升级改造,后者则没有。
两舰在1977-78年间都加装了四座单装法制MM38“飞鱼”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大力神”号和“圣三一”号都是从英国购买的42型驱逐舰,其中“圣三一”号服役时间尚不足一年,是阿海军中最现代化的新锐战舰。
TG79.4战斗群部署在TG79.1以西大约50海里处,兵力为3艘法国产A69型轻型护卫舰,分别为“德拉蒙德”号(P1)、“格里科”号(P2)和“格朗维尔”号(P3),都是服役不到4年的新舰。该型舰满载排水量1170吨,装备有一门100毫米主炮,四座单装MM38“飞鱼”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两座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管。
TG79.3战斗群则位于马岛西南海上禁区之外的水域,兵力包括“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轻巡洋舰、“布沙尔”号(D26)和“皮耶德拉.布埃纳”号(D29)驱逐舰,均为美制旧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前身为“布鲁克林”级“凤凰城”号,1938年入役,1951年交付阿根廷海军,标准排水量9767吨,主要武备为15门152毫米炮和8门127毫米炮,1967年加装了英制“海猫”舰空导弹系统。
两艘驱逐舰均属“艾伦.萨姆纳”级,“布沙尔”号前身为“博里”号(DD-704),“皮耶德拉.布埃纳”号前身为“科莱特”号(DD-730),均接受过FRAM项目的升级改造,1977-78年间又都在舰体中部加装了四座单装MM38“飞鱼”导弹发射装置。
阿根廷海军特混舰队的部署呈现出明显的南轻北重的特点,航母及舰龄较短、具备一定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水面舰艇都被部署在北翼,而南翼的TG79.3虽然有着较强的水面炮战实力和一定的导弹突击能力,但在防空和反潜方面都很薄弱。且南北两翼相隔距离过大,难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使得南翼实际上成了相对孤立、易受打击的薄弱环节,这就为后来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交手
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上的阿军目标展开攻击,重点是马岛上的机场和预定的登陆场。英军动用的武器不仅有舰炮和“海鹞”舰载战斗机,还有从阿森松岛起飞的“火神”远程轰炸机。阿军出动了50架次的飞机,试图确定英国特混舰队的方位,但只有一个以色列制“短剑”战斗机三机编队发现了正在炮轰斯坦利周边防御据点的三艘英国军舰。阿根庭飞行员对英舰进行了攻击,虽然给对手造成的损伤很轻微,但也足以让英国人立刻中断炮击作战,掉头去和舰队主力会合。
也就在同一天,英军侦测到了阿根廷海军S-2E“追踪者”反潜机至少两个架次的侦察行动。英军出动“海鹞”式战斗机对S-2E进行反跟踪,结果有一架“海鹞”截获到了阿根廷海军“大力神”号驱逐舰的雷达辐射信号,并确定了阿方一个由5艘舰船组成的海上编队的方位(但舰船身份暂时未能识别出来)。英军立刻中断了当天的作战行动,舰队向东南偏南方向移动。此时交战双方对敌手的方位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当天夜里双方都在紧张地为第二天的战斗做准备。
英军还通过对阿方无线电通讯的监听,大致了解了阿军次日的作战计划——以航母搭载的A-4攻击机发动空袭,同时TG79.4战斗群将进行配合,或攻击孤立的英军目标。“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及其护卫舰只继续在马岛以南海域向东航行,在有利情况下对英军展开攻击。
对英军特混舰队指挥官伍德沃德海军少将来说,最让人担心的是阿根廷方面对自己的舰队展开协同攻击。在他后来撰写的记述马岛战争的著作《一百天》中,这位海军少将承认:“对来自不同方向、不同武器的攻击,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我们)或许可以击落5到6架来犯的“天鹰”,但如果差不多同时有多枚‘飞鱼’导弹向我们射来,那情况就糟糕透了。”
除了对空中威胁的担心,伍德沃德觉得对阿根廷海军水面战舰将英军舰船纳入“飞鱼”反舰导弹射程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尽管对阿方来说这得有点好运才行。在一年多前北约的一次演习中,伍德沃德麾下的一艘驱逐舰就曾成功地将已处于戒备状态的美国航母纳入了反舰导弹的射程之内。如果阿根廷人也能做到类似的事,那他就只能祈祷手下的官兵能在寒冷的南大西洋海水中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了。
在英军特混舰队移动的同时,伍德沃德又收到了一个令他担心的消息:负责跟踪阿根廷航母的英军核潜艇“辉煌”号受到阿方护航舰艇的干扰,失去了目标。战场态势骤然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特混舰队对西北方向上的威胁警戒级别立时升高了。
虽然设想中的空袭在5月2日早晨并没有来到,但在这一天里,特混舰队始终保持着高度戒备(不得不说英国人是幸运的,当天清晨阿军航母所在海域风速很低,航母即使以24节的最高航速航行,甲板合成风速也无法满足挂弹的A-4攻击机弹射起飞的要求)。
而在马岛南面,“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正在接近海上禁区南端的布尔德伍德浅滩。这片浅滩长约200英里,宽60英里,水深在许多地方都不足91米。对于一艘核潜艇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池塘”。如果TG79.3进入这片浅水区域,那么“征服者”号就无法继续跟踪下去,会失去与对手的接触。若强行进入浅水区,自身反而还有暴露的危险。而三艘阿根廷军舰如果在这片浅水区域解散编队,那么“征服者”号就会丢失所有目标。
对伍德沃德少将来说,阿根廷海军的部署实际上已对英国特混舰队初步形成了一个钳形包抄的态势。少将决心剪除这个“钳子”的一翼。当时他已获得授权攻击阿海军的旗舰“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但暂时与其失去了接触。另一方面,伍德沃德通过“征服者”号始终掌握着“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动态,却还没有获得攻击这艘巡洋舰的许可。考虑到对方可能进入布尔德伍德浅滩,少将命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和“箭”号、“敏捷”号护卫舰组成一个水面战斗群,向西南方向高速航行,准备拦截“贝”舰。
但最佳的方案显然是抢在对手进入浅滩水域之前将其击沉。于是他立刻向战时内阁请示,要求允许首先攻击“贝”舰。撒切尔夫人和她的战时内阁很快就给出了回复:同意他的请求,命令“征服者”号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以及遭遇到的所有阿根廷舰船——即使是在海上禁区之外。收到这个命令后,“格拉摩根”号等三舰随即被召回。
惊雷
而在南大西洋上,航行中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并不知道,它的命运已经在这个早晨被决定了。格林尼治时间(以下均为格林尼治时间)5月2日上午8时11分,这艘轻巡洋舰调转航向,朝着阿根廷本土方向航行。
“征服者”号在当天下午14时向伦敦报告了这一情况(英国人判断对方可能返航,但事后从阿方透露出来的信息表明,该舰是在等待进一步的命令)。17时10分,潜艇接到了攻击的命令。艇长克里斯.里福德-布朗中校随即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攻击作战行动上。
此后的近两个小时里,“征服者”号一直牢牢地盯着“贝”舰。在这样的长时间水下机动中,核潜艇的战术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时的海况为3到4级,但正在逐步变坏。在跟踪的过程中,“征服者”号曾至少五次上浮到潜望镜深度,观察目标并修正航线。天空还有着亮光,但海上的迷雾使得能见度变得很差,一度只有大约1900米左右。
在最后一次观察后,布朗中校下令“征服者”号下潜并加速航行,以抢占射击阵位。而在跟踪的这段时间里,“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基本保持着13节的航速,以平缓的“之”字路线航行——这就是它唯一的防潜措施。三艘阿舰始终都没有打开声呐对水下进行搜索。
18时13分,“征服者”号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左舷方向上占据射击阵位,并向目标缓缓靠近。此时阿舰距离海上禁区尚有35英里。布朗下令向鱼雷发射管内装填三枚老式的Mk.Ⅷ直航鱼雷。
这种鱼雷采用触发引信,战斗部装药为365千克铝末混合炸药。“征服者”号其实还携带着新式的Mk.24“虎鱼”线导鱼雷,但布朗和他的手下显然对“虎鱼”的可靠性不怎么放心,在已占据极为有利的射击阵位的情况下,中校决定让“老将”出马。
18时57分,在大约1370米的距离上,布朗下令开火。Mk.Ⅷ这位鱼雷“老将”不负众望,第一枚就直接命中“贝”舰舷侧装甲带和防雷突出部的前端,距离舰首大约9米处。剧烈的爆炸将舰首折断,但幸运的是后面的水密门和舱壁没有破损(这也算是该级舰的‘传统’了——同级的‘火奴鲁鲁’号在1943年7月12日的科隆班加拉海战中,就被日本鱼雷炸掉了舰首)。
不过仅仅几秒钟后,第二枚鱼雷就击中了舷侧装甲带后端,在轮机舱内爆炸,造成了一个长达18米的破口。爆炸摧毁了舰员休息娱乐区,当时正好有大批舰员聚集在那里,结果有275人当场阵亡。军舰电气系统也在爆炸中受损,导致水泵无法工作,求救信息无法及时发送。第三枚鱼雷错过了目标,却击中了护航的“布沙尔”号驱逐舰,万幸的是这枚鱼雷没有爆炸。
鱼雷发射完毕后,“征服者”号立刻潜入深水区,同时掉头向东航行。“布沙尔”号和“皮耶德拉.布埃纳”号由于一时无法和“贝”舰取得联系,对巡洋舰的伤势无从得知。两舰只能盲目地向水中投放深水炸弹。在“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上,水泵无法工作使得进水得不到有效控制。仅仅20分钟后,舰长就不得不下令弃舰。
这艘战舰在中雷两个小时后被南大西洋的波涛吞没了。对落水舰员的搜救工作持续了近三天。阿根廷和智利的船只总共救起了772人。总计有321人随“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葬身大海,其中包括两名民间的技术人员。
5月3日,里福德-布朗中校奉命继续搜索并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的护航舰只。此后的两天里,“征服者”号发现了多艘参与救援“贝”舰水兵的船只,但始终没有找到那两艘驱逐舰。而阿根廷海军在“贝”舰被击沉后,立刻将所有舰只撤回了本土水域。此后,直到冲突结束,都未再出击过。马岛周边水域的控制权,就此完全落入英国人之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