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晚清民族英雄、爱国将领,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就想到了邓世昌。诚然,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以死报国之举,令不少国人潸然泪下,连光绪皇帝在得知邓世昌以身殉国的消息后,含泪写下了“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予以褒扬邓世昌的爱国之心。那么,相较于邓世昌,同样是晚清爱国将领,丁汝昌的结局为何十分悲惨?甚至连下葬都被驳回呢?
丁汝昌,字禹廷、雨亭。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丁汝昌幼年家中十分清贫,10岁时便中断了学业,外出给人放牛、放鸭、摆渡船为生。后来太平军攻占了丁汝昌的家乡,丁汝昌便加入了太平军。几年后,丁汝昌又跟随自己上司转投了清军。然而,投降的丁汝昌部仍得不到清军将领信任,每逢战斗前便命丁汝昌部位于队列最前端充当“炮灰”。不过,在几次战斗后,丁汝昌因作战英勇而得到上级赏识,官职也不断晋升,从千总一路坐到了总兵,称得上是一部“草根”的逆袭史。而丁汝昌地位火箭般地攀升,还得益于一位贵人——李鸿章。
北洋水师创办之初,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李鸿章看中了“才略武勇”的丁汝昌,而与刘铭传闹翻脸的丁汝昌想到了李鸿章,前来投靠,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丁汝昌得到了李鸿章的重用。从使日本干涉朝鲜计划落空而扬威海外,以及在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上呕心沥血,再加上李鸿章的不断运作下,丁汝昌在海军中的地位不断水涨船高,一度官至海军提督。
虽然是“草根”逆袭,但丁汝昌的仕途却宛如过山车,跌宕起伏。甲午战争爆发后,在朝廷部分官员的构陷下,丁汝昌首先受到了来自光绪帝关于如何没有战果的责难,甚至一度要被革职查办,好在李鸿章的力保下,才得以暂免处分。在战争过程中,受限于军械、制度、国力的落后,“超勇”“扬威”等舰艇被击沉,部分地区陷落,丁汝昌一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即使如此,丁汝昌仍以“戴罪之身”打起精神,指挥作战,抵挡日军的进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三十日,日军进攻威海南帮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为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将领)。然而双方力量悬殊,丁汝昌虽振奋作战,仍无法挽回局面,为避免大炮落入敌人手中,丁汝昌下令炸毁炮台中的28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拒绝日军劝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后,吞下鸦片自尽,年仅59岁。同样是爱国将领,丁汝昌虽未能挽回战争局面,但以死报国之举仍值得人们尊敬,却为何落得个“不准下葬”的悲惨局面呢?
答案是丁汝昌牺牲后,手下军官牛昶昞为求生,盗用其名义与日方签订了耻辱的《威海降约》,并将战败和投降的罪责推至丁的身上,致使光绪帝听闻后大怒,抄没其家产,禁止下葬,后人也被流放他乡。不过,英雄终究是英雄,人们不会忘记他,在多年后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丁汝昌得以平反昭雪,污蔑的尘埃掩盖不住这位民族英雄身上的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