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接触耳机器材慢慢热爱起来至今已有过十年的时间,如今的笔者不时都感觉自己似乎已变得过分淡定,不再那么容为一个耳机产生多少心理上的变化。然而,最近三耳工作室收到了上图这个定位低价位段的阿思翠GX30,本无太多期望的试玩却慢慢引发了笔者对时下入门级耳塞的思考,更有了今天这篇拙见短文。
从耳机变成了生活中必需品的这些年头里,越来越多人对这个必需品有了更多的需求,声音只是其一,外观、佩戴、做工、品牌逼格等等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考验着厂商,哪怕你出的只是入门级的产品。
例如,笔者这种满面胡子的大老爷们就一直对紫色(还要是广东人称姣婆紫)情有独钟。
不知在看文章的朋友有没有留意笔者一直都谈着“入门塞”而非通常以价格界定的“低端塞”,事关对于不同消费者和品牌来说,并不能片面以低价格作为入门塞的界限。对于“入门”,笔者更愿意定义为消费者淘汰配机耳塞而另外选择的第一条进阶耳塞。这次笔者也找来了心目中的一条非常经典的入门级别耳塞,国外大牌出品,舒尔SE215,试图去找寻时下新一代的国产大牌与国际大牌出品入门耳机塞的差别(≠差距)。
不知不觉,从刚露面就被不少发烧友吐槽不已到现在,阿思翠原来也已走过了不少时间。如今看到入门级的GX30在包装设计和配件丰富度上对比SE215也没显出弱势。当然,我们细看说明书的详细程度又不得不佩服长期服务专业领域用户的舒尔在这方面的重视。
左边的耳套一眼便能认出是舒尔的标准套餐,标志式的灰色硅胶套和Comply海绵套。而阿思翠也为GX30标配了无论声音表现还是舒适度向来都广受好评的哥伦比亚套。
两条耳塞均为塑料腔体,但做工都是经得起微距放大的水平,接缝的密合度也很高。过往塑料几乎是廉价的代名词,但工艺良好的塑料不但可以拥有不俗的质感,而且轻量化的特点也可以减少久戴不适的问题,冬天戴上也不会入耳透心凉~ 此外,体现成熟度的还有两者的佩戴设计,腔体数据的把握出色,腔体贴耳而且导管的角度也恰到好处。GX30由于省却了MMCX换线设计,轻量化程度更高,加上40度的光滑表面,入耳的异物感比SE215更轻。
线材方面SE215依然很有专业范儿,运用凯夫拉材料的线材让线材在耐用性方面更有保证。而GX30虽然只是由普通胶质包裹纤芯,但里面加入了防弹纤维,抗拉扯出色,较佳的弹性也可以避免线材打结。当然了SE215采用MMCX插座可换线设计,如果线材损坏或者想更换更高级的线材都可以自购线材进行替换。
作为舒尔旗下耳塞产品线中唯一一个动圈单元的型号,SE215采用了一颗微动圈单元发声,表面看结构也已与笔者多年前用过的初代型号E2c差别甚大。
阿思翠GX30则采用了一颗振膜达到9.2mm的单元,如无记错也有用过在其他型号上,希望调教更加成熟。
再来谈谈二者的声音,笔者以vivo Xplay5标准版作为对比用的前端,其声音素质可代表普遍入门发烧友所持前端的平均水平,整体的走向也较为健康。
坦然,自从阿思翠初代产品AX7用做工和外貌把我吸引,却用低频残缺的声音把笔者拒于千里之外以后,对阿思翠的信心就不曾恢复过,甚至这次在听GX30前已经再想会不会被低频轰炸…
然而GX30开声还是让我耐心听了一段时间。在声音的频段量感分布上虽然还是能听出低频的倾重,但没有出现过分臃肿的问题。对于入门级别需要讨好不同用户和流行音乐聆听习惯的产品来说,这样的三频分布无可厚非,稍多的低频量感带来了更多的氛围感和声音厚度,对于泛流行类音乐都有较好的适应性,特别是男声作品。然而,或许受限于定位问题,GX30虽然拥有一定声音量感,但在声音密度方面稍显缺乏,而且偏向低频的调教也一定程度使其高频略暗,因此也限制了GX30的“歌路”,基本上器乐类的录音就可以敬而远之了。此外,这颗单元的声场表现算是其和普通大陆品牌的区分点所在,虽然有限的声音密度极大的影响了其结像力,但分离度还是有一定把握,对小性室内乐甚至一些POR Rock的Live录音还是可以把握的了。总体而言,或许是起点期望值不高,GX30的声音尽管整体素质有限,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但对于其定位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有想法的作品,对于普通要求的用户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讨好度。
至于SE215,毫无疑问这个舒尔门下的入门产品一耳朵便能展现出更高一筹的整体素质,尽管同样属于频段分布偏于低频的调音,三频表现的质量和声音密度都明显更优,换句话说在一定讨好听者之余其声音的整体健康度也有保证。而且,SE215在声音的节奏感以及人声中频方面的结像力都有一定的突出感,方便了舞台返听者的使用,可以说也无愧其“专业”的字号。
趁闲也试着把两条耳塞插在高端随身播放器乾龙盛QA360 LE上试图逼出更多的潜能再对比一番。事实表明,舒尔SE215在高端播放器上还能表现出更多的潜力,无论是解析力抑或声场和力量感都更加占据优势,而阿思翠则似乎非常刻意地封印了GX30的声音素质。“什么?潜力?入门玩家听这个就够了…”
==============
或许会有朋友质疑,笔者你才刚写完一个两万块钱的高端耳机,这会儿写个几百块的耳机当然满是不屑,诸多苛刻。然而在笔者的心目中,耳机声音的整体素质可以相差甚远,但是声音的基本尺度还是该有应有的把握。对于一般的消费者他们要选择第一款进阶的耳机,这款耳机的健康度很可能将影响他们听音观的形成,作为定位专业,定位Hi-Fi,而且也有稳定销量的厂家来说,这方面的责任更加需要重视。当然,回到这里的对比的两条入门级耳塞,虽然调音各有偏向,但也没有出现离谱的问题,素质落后的GX30对于其定位来说声音还是差强人意的。
总体而言两条耳机的对比从包装,到配件、设计、做工、佩戴可以说水平都非常接近,唯独声音的整体表现上阿思翠GX30无疑还是落败于舒尔SE215 。港真,虽然上面也谈到阿思翠的品牌并未有让笔者有过多的期待,但今天的对比反而让笔者心里更加不快。为何这些包装,配件、设计、做工、佩戴这些考心思,考经验,考成本的东西都已经跟国际大牌接轨了,唯独声音方面就是让人感觉遗憾呢?可以冒昧地说,要把声音水品提高到SE215的水平对于阿思翠这类代工经验丰富的大厂而言,成本并不高,就看决心罢了。对于国产耳塞,哪怕仅仅是入门级别的产品,我们是有理由期待更好的!
via@Joy_c
~~~~~~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三耳工作室 头条号已正式上线,更多有音频器材的精选文章及活动信息将陆续更新,欢迎订阅和参与讨论~
我们的Slogan:开启内心深处的“第三只耳”,品评声音,品鉴音乐。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三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