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周琦 编辑丨鄢子为
摸爬滚打6年后,商汤智能汽车业务的地位持续提升。
2022年第一季度,商汤成立绝影智能汽车事业群,担任总裁的是王晓刚,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
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领头人,是石建萍,一位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专家。
技术创新离不开商业化落地,而这则由杨琳带队,她拥有十余年的商务管理经验,经历了商汤多项原创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从零到一”。
高管团队履历丰富,部门资源丰富。截至目前,绝影在国内设有3大研发中心和7大工程中心。
未来,绝影还将在德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进一步加速原创技术出海的进度。
从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绝影持续推进产品商用化,收入大幅增长71%,服务客户数20个,同比上升54%,同时单客户收入也提高了11%。
绝影合作的量产车品牌则包括上汽、广汽、东风、比亚迪、蔚来、奇瑞、长城、高合汽车等。
积土成山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绝影亦如此。
商汤初尝“汽车滋味”是在2016年,参与本田L4自动驾驶研发,向其提供视觉感知技术、自动驾驶芯片和嵌入式系统。
担任绝影智能驾驶副总裁的石建萍,参与了这次合作。她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于2015年拿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
“当时,我们大部分工作都聚焦于本田汽车,基于本田的车辆做相应定制功能的研究和开发。”石建萍告诉《21CBR》记者。
服务天使客户时,石建萍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将商汤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应用在汽车驾驶领域。
“绝影技术团队的核心优势,在感知方向,具体包括感知的丰富度、准确度和落地速度。”石建萍告诉《21CBR》记者。
在感知方面,绝影依托商汤原创 AI 算法和模型积累,具有业内领先的环视感知算法能力,并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落地。
此外,绝影的环视感知算法BEVFormer++ 还在2022年全球知名的Waymo挑战赛中,获得感知算法冠军。
在感知丰富度上,绝影原创的自动驾驶通用目标感知体系,帮助建立自动驾驶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能够使目标数据获取的人力成本降低94%,实现低成本的车端模型开发,目前也已投入量产项目应用。
商汤对自身的定位是软件算法供应商,这家to B企业的目标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 AI 核心供应商。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市场。
王晓刚曾提及,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辆新车面市,每台车几乎都安装了5-10 个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未来摄像头和传感器或达到数亿量级,其中蕴含的视觉等信息价值是巨大的。
石建萍的另一重信心,来自团队对各类型芯片的掌控度。
据石建萍介绍,在落地的过程中,团队适配了多种嵌入式芯片。“团队对嵌入式芯片的掌握和加速优化较为熟练。”
服务本田两年后,商汤开始加速研发智能驾驶。2018年,石建萍带领团队研发自动驾驶系统、L4自动驾驶车。
目前,绝影已先后获得上海、北京、成都、西安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是陕西首个自动驾驶示范应用道路运营商,也是上海首张自动驾驶小巴示范应用牌照获得者。
当前的新挑战是高级别智能驾驶的量产交付。“新技术商用落地,会有很多工程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石建萍介绍道。
早期,团队会选用相对成熟但未量产的原型机做实验,好处是可以将不确定性尽可能降低。
但当真正商业化落地时,需要与整个产业链配合,包括车载域控、各类新传感器的适配等。
“对厂商来说,硬件成熟度、底层软件成熟度,包括稳定性都需要持续提升。”石建萍说。
在技术不断突破性能极限的同时,绝影商务团队亦在探索如何服务客户、拿下合同,把客户从新势力厂商拓展到国内自主品牌厂商,甚至走向海外。
特种兵大队
2016年,商汤在“自动驾驶”领域只有本田一个客户。而转眼至2022年,仅上半年,绝影服务的客户数就达20家,比2021年同期上升54%,单客户收入提高11%。
6年时间,从0到1,绝影内部的商务“特种兵大队”,和石建萍带领的技术团队打配合。
“队长”杨琳,于2017年加入商汤。
杨琳团队善于抓住机会。
2018年,重庆公交发生坠江意外,让公交车、商用车的驾驶安全成为热点。如果车辆安装“安全主动防御系统”,就能提前预警驾驶员危险行为。
人工智能视觉算法能对视频图像,进行识别和处理,这正是商汤的优势所在。
杨琳团队提出想法,前装市场有潜力。
“当初也只是大致看到市场前景,谁也不敢拍胸脯说未来这块一定就有特别的高速增长,我们一开始也是愣撑着给老板报了个数,硬着头皮往前走。”她笑着回忆道。
在这一年,商汤果断推出了DMS(驾驶员状态感知系统)并受到市场关注。该系统能够感知驾驶员行车状态,对疲劳、分心及危险行为进行预警提示,同时亦可根据驾驶员身份同步完成座椅、后视镜等个性化调节。
“最初是一些新势力车厂找了过来,想要尝试新产品。后来,几乎所有车厂都找到商汤。”杨琳回忆道。
商汤顺势推出了一整套的“智能座舱”功能,并在2019年实现量产。经过几年努力,绝影智能座舱业务已与诸多车企签下前装量产项目。
座舱市场经过几年时间培育,已变得愈发火热。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搭载舱内视觉AI应用上险量为45.05万辆,同比增长117.42%,继续保持高增速,主要应用为Face ID、DMS、OMS及娱乐性交互功能。
而在其公布的“2022年1-6月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座舱AI软件供应商标配搭载量”排行榜单中,绝影以7.1万辆搭载上险量、15.76%的市场份额高居第一。
商务团队拿到订单的另一个秘诀,是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坚定不移的投入,帮助客户实现价值。
2022年上半年,上海汽车产业链受到冲击。
“当时,车厂都关心保供问题。我们与主机厂共同奋战,就算‘打飞的’,也会把货送到客户仓库里;同时,我们诸多员工也驻扎车企新车研发一线,大家共同奋战,确保客户能按计划推进量产进度。”
另据杨琳透露,在智驾板块,绝影也已经有两个大客户成功实现突破,搭载绝影L2+智驾产品的新车即将与广大用户见面。
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思路在于如何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
杨琳经常与团队分享“取之于势,求责于己”这句话。取之于势,思考哪些资源、规划和布局能带来更大的势能;求责于己,思考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变,更好的为结果负责。
杨琳表示,从最初组建团队,大家对于AI给行业带来各项突破充满信心,甚至是有一些无畏的,对技术抱有新奇感。
但当真正落地时,才发现很多难点其实很难提前预设。
“我把团队叫AI特种兵大队,其实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无人区,需要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敢打敢拼。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真正完成‘从0到1’无人区的挑战。”
2022年7月,商汤与广汽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智能驾驶、智能车舱、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AI工具链、超算中心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展开多层次、多样化的全面合作。
“我觉得更多其实是时代给我们的一些机会和客户在选择我们。”
杨琳表示,绝影的技术更多是走在无人区,创新类产品需要客户给予机会,最终成就彼此,共同突破汽车智能化的边界。
量产落地
整个绝影智驾团队的重心,始终是量产落地。
用杨琳的话来说,即“一项技术如果真的要发挥更大的价值,普惠大众,就不能只能够顶天立地,一定要持续降本,让技术应用具备铺天盖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行业去创造价值。”
要知道,目前仅配备L2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电动汽车,芯片使用数量已高达1000至2000颗,再加上传感器、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等,成本直线飙升。
如果单靠传感器来维持可靠性、稳定性,一旦失灵就会严重影响车辆运行。
成本问题阻碍自动驾驶行业发展。
在降成本上,石建萍团队给出多种方案。
“客户如果选择加装激光雷达去让系统能应对更加丰富的驾驶场景,我们能够提供支持一到三颗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会为客户提供没有激光雷达的方案,控制成本,但同时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石建萍表示。
绝影团队也积累了一系列工具链优化经验,在做新项目时会更有效率。
“降本”本就是AI圈当下讨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除了绝影自身的努力,这也是商汤集团整体的核心突破口。
商汤科技从创立之初,一直大力投入AI基础设施建设,从系统设计、深度学习框架、算法、行业应用都形成了一整套全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
在此基础上,2021年,商汤推出的SenseCore AI大装置是支撑商汤软件平台的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其打通算力、算法和平台,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价格,实现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AI创新和落地。
具体以汽车业务来说,位于上海临港的AIDC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的重要算力基座。
杨琳表示,AIDC为绝影智能汽车的数据存储、标注、脱敏、仿真训练、算法迭代到部署的整个闭环提供强大算力支持,打通基于数据驱动的算法生产全流程,加速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的AI模型生产和持续迭代,推动实现规模化量产。
成本持续优化,绝影的商业化亦不断提速。
杨琳表示,随着汽车产业与 AI 行业产生紧密联系,基于商汤底层能力基础,在感知、决策规划控制和 AI 云三大核心能力方面,绝影打造了驾舱云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
驾舱一体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趋势。
作为业内少有同时拥有自动驾驶和智能车舱能力的供应商,商汤绝影已经成为智能汽车圈的核心玩家。
目前,绝影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累计前装定点数量超过2600万台。
石建萍表示,量产驾驶业务的商业化路径比较明确,拿到订单后,公司的算法、方案会在更多车型实现量产。
“在服务大量的客户后,团队经验也更加丰富,客户一旦提出需求后,就能快速响应。”石建萍表示。
“商汤覆盖的行业非常多,行业之间有联动效应,这也是我们解决方案更有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石建萍表示,商汤过去在手机、互联网娱乐中的研发内容已成功转化到智能座舱中,带来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行业的新功能行业首发,未来我们也还将持续看到更多可能。
中国汽车产业走过电动化上半场,正在进入决胜未来的智能化下半场。
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可以挖掘。石建萍相信,汽车将成为人们花费最多时间的第三大空间,仅次于家和办公室。
“头顶星辰大海,但落地过程中该踩的坑也都是一个不少要踩过的,最终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杨琳表示,绝影始终围绕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布局,我们坚定看好并持续布局这个领域。
“非常骄傲的是,绝影产品及品牌已经获得了客户信赖,下一步我们希望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去真正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的机会。”
攻下自动驾驶,商汤绝影不留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