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由松山湖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主办的“从共生到共振——松山湖2023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园区表彰大会”举办。
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朱峰,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黄镜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中集产城集团副总裁·中集产城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一平,松山湖产业发展局、科教局、招商引智办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松山湖园区各企业家参加会议。
“松湖数智”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
朱峰在致辞中表示,松山湖产业园区是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主引擎,是制造业当家的重要载体,要在新的高度挺起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当天活动现场,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松湖数智”数字化平台正式启动上线。数字化平台上线后,将实现各产业园区数据互通汇集,通过云端大数据分析实现产业链招商,以数据资源驱动招商创新模式,让园区企业的招商运营具备核心竞争力,提高政府在数据采取的管理能力和对接效率,提升园区载体数字化管理运营能力及园区产业空间价值运营效能,为特色园区载体建设运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聚焦宏观经济,为产业园发展把脉
在活动现场,张一平带来了主题为《宏观实体经济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演讲,聚焦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大势,洞察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探讨松山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之路,分享产城融合园区创新运营新思路。
产业园区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载体。张一平认为,高质量发展以及振兴实体经济,为产城融合业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求园区更加注重产业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要进一步调整企业以及产品结构,加大对制造新空间的研发投入。
在产城融合赛道上,张一平认为,产业园区运营必须像具备短跑技术的长跑选手。
“虽然是个长跑选手,但是开放还是要快,招商还是要快,虽然长跑是应该有些方面还是要快。”
对于产城融合的盈利模式,张一平认为,应该由前端向中后端逐步延伸。“开发地产获利叫前端开发,运营服务的收入叫中端,后端是资产回报资产收益。可以投资园区的企业上市获得回报,或者把持有的园区出租率保持在95%以上,租金水平能够维系在资产回报率6%甚至8%以上。”他说。
圆桌对话,热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趋势
当天,为了进一步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趋势,探寻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由湾区产业大咖、瑞源智库院长、云加新产业董事长瑞桥主持,林江,深圳天安骏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蒋正宇,光大产业集团光大We谷项目总经理魏华文等嘉宾上台,围绕《松山湖2023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主题进行圆桌对话,分享了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故事,为松山湖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士气、添动力。
林江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产品的高质量,像德国、日本,至少在制造业层面上,企业做产品是做到极致。其次是服务的高质量,以政府的公共服务高质量来推动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最后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很长一段时间,湾区的制造业是以数量见长,长三角是以质量为亮点。以制造业当家推进高质量发展,不能够忽略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在东莞。”林江表示,松山湖能不能够带动周边镇街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仍旧在创新,如何更多在基础研究领域引领突破。
“比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外部内部都有很多竞争。要发挥松山湖、东莞的优势去引进、去孵化,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魏华文认为,对数字经济认知非常重要。对于东莞的制造业企业来说,有了数字化工具,可以重新去构建生产、制造、研发流程,避免同质化的生产,这是迈向高质量的制造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数字经济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引擎。
【记者】郑国豪
【作者】 郑国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